運動有益健康,不過怎樣的運動適合我呢?大約五年前,因緣際會下,知道老虎師父正在元門學習太極拳,並且拿到師資認證,心想「太極拳動作慢而柔,可以按自己的節奏練習,更何況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打」,原來眾裡尋它千百度,驀然回首,它卻正在燈火闌珊處。啊哈!就是它!最適合我的「三埔身體(台語)」。
每次跟著虎師父上課,照例要先練舒筋鬆柔操,活動、活動筋骨。這些拉筋伸展的動作看似慢條斯理、平淡無奇,未見任何特別之處,但每每做完動作之後,全身腰酸背痛不說,覺也睡得非常不安穩,通常需要 3 天的時間,身體才會漸漸恢復正常。不間斷地學習,慢慢地腰酸背痛緩緩消失,靜靜地審視自己,單單這些簡單的動作,我未必做得標準、確實。觀看各位前輩練拳時,總覺得容易得很,根本不需花費什麼力氣;換自己習之,卻是手是手、腳是腳、腰是腰,整體看來像分家了一樣,恍然才知表面上的行雲流水、雲淡風輕,是得下多大的功夫始可獲得,「台上三分鐘,台下十年功」,真真實實都騙不了明眼人。如此徐徐悠悠、看似不起眼的暖身操,真的是會讓人腰痠腿軟腳抖、累出一身大汗,一切的一切身體都表達著——自己的基本功不夠紮實、根基不夠精確。然而這些基本操卻正是所有太極招式的「基本功」,雖說基本操不繁複驚人,惟有踏踏實實去做、去練,一步腳印、長久以往,方可練出自身的柔軟度,隱伏有病痛的部位,亦可由麻木而漸知痠痛,而漸復正常。
學習元門太極拳之初,我發現自己所有動作都太「快」了。因工作所需,人生前半段無時無刻的訓練自己要趕快、儘快、飛快地解決問題,立刻、馬上、即時地將成果展現,總括來講,快很容易,慢相對的難、需要下更多地功夫。如佛家修禪,坐禪是不動,行禪是極慢極慢地走路——這個時候,赫然發現「不動」比「動」更難,「慢」比「快」更需要專一的心念和紮實的基本功。
以這次考試為例,要如何將 12 勢「舒緩悠長、從容不迫」操練至 90 分鐘,對我而言就是一門相當困難的學問。我也知練太極拳,姿勢很重要,若姿勢不準,則效果不彰,對強身如此,對健體亦然;其各個神態,都異常重要,姿勢準確,氣機配合,精氣神自然揉合,經年累月,必獲裨益,此時的我資質尚淺仍未達到那一種程度。至於呼吸一節,正在努力體會、參悟中,不敢妄加評論。太極拳「移步」是飄逸灑脫、淩波微步之貎,誠所謂舉步輕如靈貓搏鼠,踏足重如泰山,移形換步,陰陽虛實分明,步伐移時腳亦在動,而腳的姿勢如同太極一般。總而言之,太極拳是「動中求靜」的運動,動與靜相輔相承,益于身心的健康,必然是無可否認。
如南懷瑾老師所說「做任何學問都一樣,無論是:打坐、修道、學佛、參禪、做內功,先不必好高騖遠,侈談高深理論,成仙成佛都暫不必談,但修養到在世無病無痛,死時乾淨俐落,一不累己,二不累人,這已是不易,且慢奢
望成仙作佛,學太極拳亦然,應該有這樣的觀念,實事求是,從基本上做起。」秉持這種精神,督促自己努力由暖身操作起,延續至元門 38 勢。持續不停的讓自己身體熟悉拳架、注意呼吸、集中注意力,畢竟拳架的標準與否至關重要,倘若姿勢不準確,則學習效果難以彰顯。誠所謂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元門 38 勢係由練拳進入,欲以達到官師所說「藉練拳、習樁緩舒筋骨,活絡經脈,鬆身柔肢,提升練身、練氣、練意三個次第的養生境界。
在行拳盤架間,力求在動中,攝心、煉氣、漸次入定,達到調心、養身、定性的目的」。來到元門,研習太極拳,教我回歸內心、檢視自我、專注當下、傾聽身體的聲音。人生的後半段,即將邁向另一種生活境界的我,學習慢活,找回自己從容的初心;慢慢走,欣賞沿途綺麗的風光;慢慢來,我的人生將會不一樣!